
在此愚见,抛砖引玉,恳请您点个「关注」,以后方便交流。这篇文章里的看法,也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更希望听到您的不同观点,甚至反对的声音。越辩越明,感谢您的指教!
2024年冬天,中国在珠海展出了两款第六代战机的模型,一边是成都的J-36,另一边是沈阳的J-50。场下,西方的军工代表和智库学者们一个个面露复杂的神色。
有些人对中国的技术飞跃表达了钦佩,另一些则皱起眉头开始琢磨,背后究竟暗藏着啥玄机。两个月后,美国国会召开会议,讨论是否要给NGAD项目增加拨款,军方高层和议员们争得面红耳赤。
有人说得挺直接:“得追上中国”,可是有人也提醒着:“别再走冷战那套路子了”。这会儿,《国家利益》杂志扔出一篇重量级文章,指出中国开发六代机,可不是为了打仗,而是想把美国经济拖垮。
珠海航展那天,J-36和J-50一亮相,外头人都警觉了。一看,J-36配备了三台发动机,而J-50特别强调的是机动性能,这种布局可不是什么普通方法能解释得了的。
更重要的是,这两架战机还没开始大规模生产呢,可中国偏偏就这么高调亮相。这不是在研发阶段搞保密,而更像是“战略炫肌肉”。
接着,J-36开始了试验,紧跟着J-50也上线了。到2025年夏天,中国又意外推出了第三款六代机的原型,让外界一时间措手不及。美国的媒体也坐不住了,纷纷重新打量中国的战略布局。
《国家利益》杂志率先表达了观点,指出这不光是技术的炫耀,更像是一种“信号传递”。文章的作者布兰登·魏切特坦言,实际上中国是在试探美国的反应,看美国到底有多在意这事。
美国的新一代空中优势计划,叫做NGAD,其实早在2020年就开始了测试阶段。最初的设想挺宏伟的:远距离作战、全隐身技术、AI配合,还能搭载无人僚机,听着挺牛气的。
到了2025年,这个项目变成了“军方最贵的梦”,一架F-47战斗机的费用就飙到 3 亿美元,光这售价还不包括维护和后续Support。
从2022年到2025年,美国已经投入了82亿美元到这个计划上,可效果怎么样?技术难题、供应链出问题、发动机卡住,麻烦一个接一个来。
最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到了2024年5月,美国空军自己都忍不住了,直接宣布暂停早期设计,原因是“花销太大”。这也只是个开端。
魏切特提到的“反向星球大战战略”,实际上是指美国在当年“星球大战”计划之后采取的一种策略,也就是试图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达到遏制或对抗的效果,而不是直接复制当年那套大规模天上线的“星球大战”。这个词用在文章里,可能是在暗示美国不再一味追求高成本、大规模的太空军备,而是采取一些更为隐蔽、成本更低的手段,避免像当年那样把苏联逼得财力崩溃。总的来说,就是“用反向的、不一样的方式”来达成战略目标。
如今,中国换了一招,靠着展示模型、释放媒体信号,硬是让美国自己去加码军备,就像拿个诱饵晃来晃去,逼得对方不停地出牌。
中国不用一口气就搞出成熟的战机,关键是让美国觉得中国快能造出来一样。这种心理战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管用。美方的政客对“中国威胁”特别敏感,媒体更是煽风点火。
只要中国每隔几个月就露个“六代机新消息”,美国军方就得聚在一起开会,国会上也得讨论预算。说到底,“中国六代机”变成了美国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催化剂。
再说说美国内部的事儿吧,国会一谈NGAD的预算,争论闹得挺热闹。有的就说“不能被中国甩在后头”,军工公司听了也是笑开了花,钱一拨下来,那订单多得就跟火山喷发似的。
不过纳税人们觉得咋样呢?没人问他们的意愿。2025财年,美国的国防预算突破了8000亿美元,绝大部分都用在维护现有的装备上。要是再加上六代机的研发资金,那财政紧张的局面只会更严重。
你以为这是战略投资?实际上更像是“军工绑架政府”。魏切特在文章里提醒得很明确,别让军备竞赛把民生挤得没位置,资金不是无限的宝藏。
美国这会儿已经背了31万亿美元的国债了,通胀还没控制住,利率还保持在高水平,老百姓的心情也越发糟糕。在这个关头,要是再搞个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谁来掏钱?答案不用多想,就那么明摆着。
其实,美国也不是毫无招数。在加州的莫哈韦沙漠,SR-72无人机正处于测试阶段,飞行速度已经超过6马赫,完全达得上六代机的设想。
要说更关键的点,SR-72的价格实惠,控制起来也方便,不用投入那么多的人力进行维护。如果美国把注意力放在这种“高性价比”的平台上,反倒能更稳妥地应对局势。
其实问题在于,军方到底想不想走这条路?还是还在跟着中国的“六代机节奏”被牵着走呢?中国的发动机技术目前还没完全成熟,真正能投入服役可能得等到2030年之后才行。
其实美国完全有机会趁这段时间稳住自身的优势,不必跟着中国的步伐瞎趟。至于中国这几年在航空产业上的那些变化,西方媒体可是都看在眼里心里清楚,不过楞是不愿意承认。
从歼-20到现在的六代机设计,中国可没有搞那些虚吹,也没有大肆宣传,都是踏踏实实往前走。而且,虽然中国的军费增长速度挺快的,但他们还是把控得不错,没盲目扩张,走得算是稳稳当当的路子。
一边是攻坚技术,一边是把控节奏,这次中国把步骤走得挺扎实。更关键的是,他们手里有时间,有战略上的底气。不像美国那样,四年就可能换个战路,变化挺快。
再说了,虽然中国经济遇到点麻烦,但整体还是挺有韧劲的,像“一带一路”这些项目,反倒带动了军工行业的外部需求。跟美国不一样,人家靠印钞票来撑军费,结果到头来人家自己都扛不住。
这场看起来像“六代机比赛”的角逐,其实不过是一场心理角力而已。中国早就明白了,美国不是担心自己被中国超越,而是怕自己跟不上。
总的来说,只要中国源源不断传递一些信号,让美国产生“危机感”,就能促使对方不断增兵、加投入,结果就像走在“自吓自己”的老套路上。冷战时期早已验证过这个道理。
那会儿苏联也是被美国牵着走,陷进了军备的泥潭,最终撑不住,财政崩了,自然也就败了。如今换个角度来看,中国用更灵活的办法,把球再踢回美国这边,玩得挺巧的。
有人问六代机是不是中国的终极目标,嘿,搞清楚,这未必。中国并不一定非得每天制造轰动的大新闻,只要步调保持平稳,目标不偏离,就能牢牢把握主动权。
要是美国再任由情绪左右,继续让军工利益左右国家决策,最终的结局可能不是被中国击败,而是自己被自己掏空。
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