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秋歌》是西汉和亲公主刘细君所作的一首楚歌体诗作,以质朴语言抒发了远嫁异域的哀伤与思乡之情,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政治婚姻的深刻矛盾。
《悲秋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逐句释义
1.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释义:我的家族将我远嫁至天涯海角。
注:“天一方”极言距离之遥远,暗含与故土的永隔。
2.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释义:把我托付给遥远异国的乌孙国王。
注:乌孙是汉代西域游牧政权,位于今伊犁河流域。
3.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释义:以毡帐为屋,毛毡为墙。
注:“穹庐”指游牧民族的圆形帐篷,凸显生活环境的陌生。
4.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释义:以肉类为主食,以乳酪为饮品。
注:对比中原的农耕饮食习俗,强调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
5.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释义:平日总是思念故土,内心满怀忧伤。
注:“土思”即怀乡之思,直接点明情感核心。
6.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释义:但愿化作黄鹄鸟,飞回故乡。
注:黄鹄象征自由与超越,表达无法实现的归乡渴望。
作品解析
1. 历史背景
刘细君是汉武帝时期江都王刘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被册封为公主,远嫁乌孙国王昆莫,以推行“联乌抗匈”的战略。作为汉代首位和亲公主,她身处政治联姻的夹缝中,个人情感成为国家利益的牺牲品。
2. 主题思想
文化冲突:通过“穹庐”“肉食酪浆”等意象,揭示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差异。
思乡之痛:以“土思”“黄鹄”等意象,强化对故土的眷恋与归乡的虚幻性。
命运悲歌:全诗以“嫁”“托”等被动动词,暗喻个人在政治博弈中的无力感。
3. 艺术特色
楚歌体式:沿用项羽《垓下歌》的“兮”字句式,继承楚辞的悲慨传统。
对比手法:中原与西域、宫廷与穹庐、自由与束缚的多重对比,深化情感张力。
象征运用:结尾“黄鹄”意象既暗含《韩诗外传》中“鸿鹄高飞”的典故,又寄托超越现实羁绊的幻想。
4. 文学史意义
此诗开创了和亲文学的先声,后世王昭君《怨词》、蔡文姬《悲愤诗》均受其影响。清代沈德潜评曰:“此悲远嫁而归国无期之词,情真语质,悲怆动人。”
延伸思考
刘细君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折射出古代女性在政治格局中的工具性地位。诗中“愿为黄鹄”的浪漫想象,实则是现实困境的诗意反抗,使这首短歌成为跨越千年的生命呐喊。
图片
新女性赋
中国历史上十四位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模范母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