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东京,靖国神社秋季例行大祭。共同社报道说,日本首相石破茂没到场,却以“内阁总理大臣”的名义奉上名为“真榊”的供品。动作不大,位置很准,话留三分。外界很快注意到,他在台上走到这一步,挑的是最敏感的节点。因为这个,他既向国内交了差,又把外部反应拧紧了一档。
先把过往摆清。去年秋季和今年春季的大祭,他都这么干过,送供品、不露面。8月15日“终战日”,他自费献了祭祀费,人也没去。看起来像一套固定打法,既不直接惹事,也不让右翼失望。同样,这回还是原样复制。
问题在于,这不是简单礼节,而是政治姿态。石破茂下台在即,这一步走得更像临门试探。他把动作压在“不到场”的线内,又把名头抬到“内阁总理大臣”。舞台上还有另一位。
同一天,自民党新总裁高市早苗也自费向靖国神社献了祭祀费。她这事做了很多年,从2007年起,春秋大祭和“终战日”都出现过她的身影。成为党魁后,她说要“推迟”参拜,但没说放弃。这次仍旧上供,只是把强度降了一档。
她按住脚步不是改了主意,而是算了一笔账。直接参拜,势必招来中韩反弹,还要面对盟友媒体的追问。现在先交“过路费”,留着以后再看窗口。她也向党内保守派递了眼色。
北京的态度很清楚。中国外交部再次表明强烈不满,指出靖国神社供奉有甲级战犯,是军国主义象征,敦促日方与军国主义彻底切割,慎重处理有关问题。这些表述多年如一,分寸很稳。结果就是,东京每动一下,周边都会即时响应。
这更像一次摸底。石破送“真榊”,高市交祭祀费,两人一唱一和,盯的是外界的反应曲线。看中方、韩方、美国媒体各怎么评,掰手腕掰的不是力气,是耐心。同样,他们也在观察国内舆论的涨落。
再看石破茂的“文功”。他赶在卸任前抛出一篇约六千字的“战后80年个人见解”,说战前体制有问题,要强化制衡。字里行间想体现反思和修补。外界发现,他小心避开“侵略”这个词,多用“战争”。这不是写作习惯,这是刻意选择。
用词的轻重,会落到态度上。你不说“侵略”,就很难说清责任。你多谈日本自己的伤痛,就容易忽略周边国家的苦难。因为这个,文章看着像“摆姿势”,诚意打了折扣。对比之下,过去的官方表述更明确。
也就在这个时间段,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去世的消息登上媒体头条。1995年,他发表“村山谈话”,明确提到殖民统治和侵略,表达“深刻反省”和“由衷歉意”。同年他访问中国,还去了卢沟桥。那是把话挑明、把路铺稳的一次定调。
一边是供品,一边是谈话的遗产,这两种路径摆在今天的东京面前。石破和高市选择了试探式的走法,先在台上绕,再看牌局怎么变。这是在下棋,既盯外部,也盯内部。问题是,棋盘外的人不会等你慢慢试。
国内土壤也在变。战后出生的人已经是社会主力,对那段历史的亲历记忆少了。一些政客就更容易用民族情绪聚拢支持,把历史当工具。再加上周边抢地盘的压力,他们觉得可以借势加码。
但这套小算盘,常常算不细。每到靖国话题,中韩民意马上起波,企业合作、旅游交流、地方对接都会被牵动。华盛顿也不愿盟友在历史问题上给自己添堵。日本自己的空间反而变小。
外部也不全是“反对”。只要东京把话说清,把动作摆正,邻国愿意看实际行动。比如历史教科书的表述,首相与内阁成员的行程安排,对外表态的用词,这些都是看得见、能对照的清单。做一步,就能换来一步信任。
回到今天这出“双簧”。石破把供品送到门口,高市把参拜按下暂停。两人留了后手,也各自给支持者一个交代。短期风头过了就当没事。长期伤口没缝合,随时还会裂开。
夜里,靖国神社的院内只剩昏黄灯光,写着“内阁总理大臣 石破茂”的木牌立在“真榊”旁,工作人员俯身理着绸带,路过的游客停了一秒就离开了。等到下一个节点,他们会不会把脚,迈进那道门槛?
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