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吴忠率领的部队在邓柯以西地区,与由分裂势力控制的部分藏军展开了首次武装冲突。然而,这次初次交锋,吴忠的部队却遭遇了失败。那时的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呢?
1949年1月,原中野改编为第二野战军,辖下有三个兵团,每个兵团再分管三个军。吴忠担任第五兵团第十八军第五十二师师长。该师下辖三个团,分别为第154团、第155团和第156团。52师是部队中的骨干主力师,深得军长张国华的信任与重视。
成都战役结束后,第十八军接到命令,进驻川南地区,负责组建川南军区。到了1950年1月,部队突然被要求停止前进,原地待命。部队内部有人分析,猜测接下来可能要向西藏进军。
不得不说,部队中也有些“小诸葛亮”。不久后,吴忠接到明确指示:第十八军承担“进军、解放、经营西藏”的重任。2月份,吴忠召开了动员大会。会后,根据中央和西南军区的命令,第五十二师和第五十三师各抽调一个团,组建了“先遣支队”。
吴忠主动向军长张国华请缨,表达带队出征的决心。张国华半开玩笑地说:“吴忠,你还有笔账没跟我算呢。”吴忠听得一头雾水。张国华笑着解释:“你的兵曾经吃过我父母家的猪,我作为儿子,来向你讨债,不合理吗?”
听到这话,吴忠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原来,当年部队渡江南下进军时,第五十二师解放了张国华的家乡永新。部队休整期间,几个战士在和一个农户商讨买猪的事时,态度稍显强硬,农户不满,甚至向十八军军部投诉。调查后发现,农户竟是张国华将军的父亲。
展开剩余74%张国华得知此事后,反而一笑置之:“我父母养的猪,应该给部队吃,不然给谁呢?”他并非记仇,只是想借此提醒吴忠,西藏的工作必须注重群众感情,绝不能再发生类似“强买强卖”的事情。
4月,先遣支队抵达甘孜。随后,吴忠派出154团的政委杨军,率领二营继续向西,行军230多公里,驻扎在邓柯县,建立前哨基地。从地图上看,甘孜和昌都隔江相望,昌都是西藏的门户,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分裂势力控制的藏军兵力集中在昌都地区,约有7个代本,重点沿昌都—生达—邓柯线在金沙江西岸布防,依托险要地形,试图阻挡解放军过江。
当时藏军编制中,“代本”相当于解放军的一个营,装备极其落后,主要是使用一战时期的英式步枪。军官多为贵族世家,缺乏正规军事训练。
藏军对解放军先遣支队的到来极为恐慌。6月份,西藏地方政府驻昌都的总督派人致信吴忠,提出双方应“互不侵犯,止戈于金沙江”。吴忠迅速回信,要求对方认清形势,顺应历史潮流,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为了摸清藏军在金沙江西岸的布防情况,吴忠批准由驻邓柯的154团二营派出一个侦察排渡江侦察。侦察途中,遇上数百藏军。面对人数压制,指挥官经验不足,仅以两个班做警戒,一个班继续前进侦查。
结果,侦察队的前进班遭到藏军马群冲击,被冲散。其他两个班也难以抵挡,只能边打边退。杨政委听到枪声后,立即派出一个连加一个排渡江增援,但藏军已占据江东岸的有利地形。
这次初战,154团伤亡惨重。
收到154团电报后,吴忠非常愤怒,立即召集154团和师侦察连准备反击。但张国华回电坚决,命令部队立刻撤回江东,原地待命。吴忠虽不甘心,但还是遵命撤回。
经过深思,吴忠再次致电张国华,强调部队已与藏军接触,若撤回江东,士气必受打击。他提出若全力投入战斗,定能取得胜利。但这一建议再次被驳回。
张国华措辞严厉,命令部队在江东防守,未经批准不得渡江。张国华指出,先遣支队派人渡江侦察是不利于西藏和平解放的错误行为。他了解吴忠性格,不忍看到自己带的兵被欺负。
随后,西南军区电报也传达:“渡江侦察队不宜深入,必须避免战斗。”军区要求吴忠及154团严格遵守方针,绝不可违抗。
两次建议被否后,吴忠渐渐冷静下来。他分析军长及军区的电报,认为原因在于:一是派小分队渡江侦察,必然令西藏地方政府恐慌,影响和平解放的形势;二是小分队准备不足,低估了藏军战斗力。
不过,这场战斗也有积极一面,那就是使中央军清楚认识到分裂势力控制的藏军坚决武装抵抗的态度。
同年10月6日,五十二师接令渡江,发起昌都战役。吴忠时刻关注战场态势,果断指挥部署。10月24日,昌都战役取得胜利。少奇同志曾称此战为“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